社工系的學生,在大學的必修課中,一定少不了「方案評估與設計」這個課程。那麼,方案究竟是可以多專業呢?
跟服務性社團寫寫服務方案有什麼不一樣?
跟學校老師規劃的教學方案有什麼不一樣?
社工系所學的方案,必須體察到社會工作三大方法-個案、團體、社區。從微視到鉅視的評量需求,進而設計方案。此篇只介紹需求種類以及需求評估喔。
Bradshaw(1972)提出需求種類有四種:
1. 規範性需求 normative needs
2. 感受性需求 perceived needs
3. 表達性需求 expressed needs
4. 相對性需求 relative needs
1. 規範性需求:已存在的權威性標準(貧窮線)、曾做過客觀的統計資料(需要送餐的老人 數量)。
2. 感受性需求:潛在服務對象主觀地說出自己需要哪些需求。
3. 表達性需求:在使用服務後,想要更進一步「表達」出來的需求。
由此可見,感受性需求與表達性需求最大的差別,就在於服務對象有沒有使用過服務。
沒有使用過服務所表達出來的需求,即為感受性需求。
使用過服務後,所表達出來的需求,即為表達性需求。
然而,感受性需求比較不穩定,往往具有誘導的作用。像是,我們問一個在便利商店逗留的小朋友想要買什麼,小朋友可能會有高度的期待,因為有人問,所以就有可以獲得高度滿足的錯覺。雖然在表達性需求上,看似比上述還尚未接受服務的感受性需求還要客觀一些,但是有學者說這只是「冰山一角」,因為這個需求所能被觀察到的只是「使用過服務的人」。但不可否認的,還是有其優點,就是,可以去估算這些去求助的人中,有多少成功 (真的被滿足);有多少失敗(還尚未被滿足),而這些尚未被滿足的可以成為我們想要改善的標的。
4. 相對性需求:需求是比較出來的。像是比較台北與新北兩者對於提供中低收入戶老年生活 津貼的差距,若新北的每月津貼比較低,則新北的中低收入戶老人,則有成為相對的弱 勢。但是我們要謹記,不是所有的縣市都是要一律的水平。還要考量當地的物價水準、老 年人口比例、福利預算等等。
此四種種類測量方式
1. 規範性需求:第一手資料(自行蒐集mapping strategy)、次級資料(他人所蒐集)、請做過相關方案機構的工作人員現身說法、專家的意見。
2. 感受性需求:尋問正在等候服務名單上的人(還尚未接受服務)、被轉介至其他機構的人(還尚未接受服務)、舉辦公聽會。
3. 表達性需求:誰接受服務?接受何種服務?多少多久服務?服務在哪?服務的成本?得到協助的程度?
4.相對性需求:地域性分析,區中有里有鄰。
---
修習方案進行至目前,我們對於針對某個里,已經對里長有初步的訪談。但是在訪談大綱上,完全忽略了這四種需求測量的方式,於是在問里長的時候,有點漫無目的在訪問里長。我們想做的老人共食,以提升社交網絡與社會支持系統。
在規範性需求上,我們已經詢問了里長(做過相關方案)、區公所提供的該區的人口比例(次級資料);感受性需求和表達性需求,由於要正式接觸里民,所以成本太高,而且我們還只是學生,到底有什麼立場可以進入社區,要求里民們把他們的需求跟我們說,只為了完成我們的作業?我會這麼說是因為這是一份大學課堂上的作業,組員對這份作業的期待很不同,有些人就只是看成是一個想快速寫寫完成交差的作業。所以我們不能隨便答應要把這份方案設計完善,更何況也沒有這個心力。
我不太建議實際入社區去看,因為很不負責任,倒不如就自己學校做學生的需求?誰說大學生沒有社交網絡的需求?沒有社會問題界定出來的需求?做大不如做到位,拜託老師,挑個真的執行度高的吧~~~不然,社區還有很多後台下的角力等,我們根本就不住在該社區,怎麼可能處理?更不用說可以好好了解,與居民建立關係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